2)第361章 农村结构在崩坏_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他李忠仁算哪门子老爷?

  不过李家毕竟在大桥镇是有积威的。

  李家老二又是做官的。

  所以这些农人还真不太敢招惹他。

  李忠仁见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冷哼一声说道:“你们不想干,有的是人干!不想干可以,尽早滚蛋!你们去成都,你们去看看那些浙江佬广东佬开的纺纱厂会不会要你们这些粗手粗脚的庄稼汉?想去婆罗洲,那还不容易!我现在就去找县令,让他派人下来,拉你们去,你们去吗?呵呵,你们去倒是容易,报个名就行,不过县上的老爷们可就有个十几块钱的回扣了。而你们呢?一路上风餐露宿,漂洋过海,没到地方就得死一批,到了还要和土人打仗!就你们这样的,可别把一家老小的命都丢在外面。”

  其实。

  李忠仁这话说的很不客气。

  但还真的算是好话了。

  眼下。

  大明朝的工业发展、对东北南洋的移民导致广东、江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价格在上涨。

  但这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四川,也就成都稍微有些工厂。

  在广大农村。

  那还是人口稠密的。

  劳动力根本就不缺。

  一天一毛钱,旱涝保收。

  每年做个三百天,一年有三十多块钱呢。

  比起原来当佃户的时候赚得还多不少呢——当初做佃户的时候哪里能赚得到钱,光是吃饱饭都难。

  现在李扒皮至少还管两顿饭呢。

  所以真不愁招不到人。

  “地里面的活能干的完?收完了黄连,就不会除草,把地松一松?赶紧干活,今天老爷我高兴,下午早点放工,晚饭加菜,有酒有肉。”

  说完话。

  李宗仁就背着手走了。

  别看他刚刚凶巴巴的。

  但其实心情好着呢。

  今年种地可真的是发了。

  四川这里一年可以种两岔地。

  一季种中药材,一季种水稻。

  米价虽然不高,但这些年米价也没有怎么波动了,算是很稳定。

  药材的价格可就涨上天了。

  黄连的价格就比去年涨了一倍!

  粗略一算。

  光是他手里这一百多亩地,就赚了三千多块钱。

  扣除成本。

  纯利能有个一千多块。

  看来接下来可以再买一些土地,继续扩大规模才好。

  而且中药材还可以开垦山地去种呢。

  山地便宜啊。

  李扒皮是高兴了。

  四川罗江县的县令刘光宗可就头大了。

  刘光宗是今年年初,在考了四川省科举之后,又在成都的官员培训学院学习了一个月,然后才走马上任罗江县令的。

  今年只有二十五岁的刘光宗可以说是这一次四川科举的明星了。

  成绩排名全省第五。

  和他同榜的那些人,现在大多数都是八九品的芝麻官。

  而他刘光宗,现在已经是堂堂七品的县令了。

  在仕途上,他可以算是领先了一步。

  这一步先,可能就是步步先啊!

  先在四川省内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