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两百六十八章 尾声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午一顿酒结束后,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虽然没有到“贤婿”、“老泰山”这个级别,但也到了“大人”、“子尚”这样的关系。

  张昭叫王承裕“王大人”,那就是工作关系。而古代时“大人”可以代指长辈。

  不得不说,王承裕眼光和变通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张昭把纺织厂的事情解释清楚,他从中看到张昭的本事,就开始尝试着转变“不待见”的态度。

  这一点,张昭的另一位老丈人方通判就比不上。方珍和张昭只是维持着一个面子关系。此公有点傲气。一个进士看不上一个秀才,那正常的很。

  其实,八股文后世批评的很多。确实也该批评,因为科举考到最后,题目很难出,不得不搞什么“截搭题”。这就走歪路。要是正儿八经出题目,也不至于搞的乌烟瘴气。

  但是,不管八股文怎么扯谈、落后,有一条,它确确实实起到选拔的作用,以及相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一堆人鼓吹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素质教育,只会让寒门子弟丧失改变在高考时改变命运的机会,将相对公平都搞掉,从此阶级固化。

  如果你没有个几百万的身家,最好不要跟着信奉这一套。因为,学校搞素质教育,最后还是得去校外补课。其费用远不是中产可以承担的起的。

  知识,你不刻苦学习,它能到你的脑袋里去?

  别扯什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跟你一个普通人有个毛线的关系。智商或者天赋没有高于某个值,就别去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以,科举制度下,能考中进士的人,除了真正的书呆子,那智商都不是假的。

  王承裕一代大儒,明显就是属于把书读活的一类人,意识到张昭的能力后,就作出调整。

  …

  …

  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变化,让他没有在雪停之后就立即前往灵州,而是在固原城中住下来。

  一个是,他要照顾王小娘子的心情,才和父亲见面。虽然,他知道日后会天堑变通途,不是分别后就有可能是再不见面。但王小娘子并不知道啊。

  另外,他坐镇固原,也是对王承裕的一种支持。谁敢闹事?

  稍后,曾家、吴家的处理结果就出来。曾家作为此次清查田地的典型被下狱问罪,其全族的结局可想而知。甘州卫的吴桉等人被夺职,抄家,贬为平民。

  吴桉将女儿吴姗嫁给张昭的亲卫首领王武为妻,才算是勉强度过这次风波。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为日后计,卫所军官其实追究的都不重。反而是侵占田地的豪绅要严加处罚。

  十二月初八,张昭带着王小娘子一行北上,从红城堡,经由宁夏中卫去往灵州。

  此时,新军卫的辎重早就运过去。十一月底的雪停之后新军卫的辎重就起运。

  跟着张昭队伍的是王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